在乾隆年间,有一位与纪晓岚齐名的大才子,名叫袁枚,人称“南袁北纪”。他与纪晓岚一样,都是才高八斗的大学问家。纪晓岚在皇帝身边,而袁枚却曾因言辞直白,被从翰林院贬为县令,足足待了七年。袁枚为人清廉,33岁时辞官下海,那时的他积蓄不多,但他通过独特的智慧,迅速成为了大富翁,后人的敬仰常在口中流传。
一、智破奇案,布置迷魂阵
乾隆七年,江宁县的乡村里发生了一起惨案。一个寡居的裁缝和他女儿相依为命,女儿长得美丽,裁缝每天都将家门紧锁,防范坏人。然而,一天傍晚,裁缝回到家时,发现门敞开着,呼喊女儿却没有回应。他急忙奔上楼,发现女儿的尸体躺在长凳上,双手被紧绑,脖子上有掐痕,显然是被奸杀,且口中还有被咬断的舌头。
展开剩余82%裁缝立即报案,江宁县的27岁知县袁枚迅速派人调查。现场勘察后,捕快发现一个流血的男子藏匿在城隍庙,且无法言语。该男子被带回审讯,经过酷刑折磨,最终承认了犯罪。但袁枚审阅笔录时,发现案件的细节令人疑惑。根据经验,行奸者通常会先亲吻受害人,但这名男子舌头被咬掉,疼痛难忍,不可能坚持实施暴行。袁枚认为凶手另有其人,于是决定释放该男子,并重新展开调查。
袁枚私下询问了一个办案经验丰富的差役,得知有两名小混混一向形影不离,而且自从案件发生后,他们便消失了。经过几番推敲,袁枚心中已有了线索。次日,他公开宣布将开庭审案,吸引了大批百姓围观,众人好奇袁枚将如何审理案件。
在公众的目光下,袁枚开始审问一些看似无关紧要的物件——长凳和裹脚布。这引起了民众的困惑和热议。袁枚随后神秘地宣布:“如果凶手触碰到裹脚布,必定会被其缠住。”百姓依次摸着裹脚布走过,果然,其中两名形迹可疑的人开始出现异常。袁枚立即命人将两人捉拿,经过审问,他们终于交代了罪行。原来,这两名男子在受害人回家时尾随进入,先是看到断舌男子逃跑,再进屋实施强奸,并最终残忍杀害受害人。
此案的侦破引起了轰动,袁枚的名声也因此大增。
二、早成名,晚得志
袁枚出生在浙江的钱塘,家境贫寒,生活困窘。9岁开始学诗,但那时他连诗是什么都不清楚。某日,他的老师外出,老师的朋友张志南带来了一本诗集,并留给袁枚一封信,袁枚偶然翻看了其中的诗集,顿时觉得如获至宝。他请求母亲用家中有限的银两购买这本诗集,并开始学习其中的诗歌。经过不懈努力,12岁时他便能写出流畅的诗文。
袁枚的才华很快得到上级的注意。乾隆元年,他的叔叔在广西任职,袁枚带着父亲给的二两银子前往投奔。不料叔叔并未热情接待,令袁枚十分为难。然而,巡抚金公见他才貌出众,便让他即兴作诗,袁枚的才情令金公大为赞赏,并将其推荐给了皇帝。随后,袁枚被选为翰林院庶吉士,正式步入了仕途。
在翰林院,袁枚因其独特才情迅速成名,但他并未因此自满。一次,他与同事接待了一位神秘的访客,这人带来一本难解的诗题册,袁枚与同僚们费尽心力仍无法解答,最终这位客人将剩余的题目一一解答,并且字迹工整美丽,令人惊叹。通过这件事,袁枚深刻意识到翰林院的傲慢风气,开始更加谦虚。
然而,袁枚的才华也引来了嫉妒。翰林院的尚书刘文静因看不惯袁枚的才华,将他贬为江宁知县,开始了他为期7年的县官生涯。
三、辞官归隐,过上理想生活
尽管袁枚在翰林院早已成名,但在为官多年后,他厌倦了官场的纷争和复杂的人际关系,决定辞去官职,过上更加自由、清静的生活。他回到江宁,购买了一个小仓山,修建了随园,开始过上了陶渊明式的田园生活。
辞官后的袁枚并未完全脱离收入来源。他通过笔力写传记、墓志铭等,获得了可观的收入。由于他的书法和诗才得到广泛认可,他常常以高价应聘为富人写字,甚至以2000两银子为富商题跋作序。同时,他还通过出版和印刷书籍获得丰厚的报酬。《随园记》成为当时流行的读物,甚至在海外引起了极大关注。
袁枚通过这些聪明的理财手段,不仅能供养家人,还能维持他隐居生活的开销。他甚至用赚来的钱修建了更多的房产和农田,出租给农民种植粮食和蔬菜,进一步增加收入。
四、享尽荣华,过上诗酒田园的生活
随着声名远扬,袁枚成为了文坛的巨擘,他的诗作影响广泛,甚至连高丽的使者也纷纷前来购买他的书籍。袁枚晚年时,游历各地,教授诗书,享受着尊崇与富贵。到80岁时,他仍能受到各地贵族的敬重和赠礼,生活充实而满足。
袁枚于82岁去世,留下了大量财富,包括田产、银两以及丰富的文化遗产。他的儿子继承了这些财富,并在袁枚的学生帮助下,将这些资产继续发展壮大。袁枚的一生,不仅因才华横溢,也因独到的生财之道和清逸的生活方式,成为了乾隆年间的传奇人物。
发布于:天津市百胜证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