公元1636年,皇太极在部分汉人、蒙古人和女真人的支持下称帝,建立了统治中国近三百年的大清王朝。像所有新王朝一样,清朝成立后要做的事很多:统一国家、巩固政权,还有对前朝的清算与抹黑,把明朝以及其开国者的坏处放大来证明自己的正当性。
实际上,任何篡夺政权的人都会对前朝进行清算,这既是出于报复,也是一种政治需要:不能让前朝势力在自己面前嚣张,随时威胁到新朝。但各代清算的方式和程度不同。早期清朝手段很严厉,镇压抵抗、屠城、强制推行服饰发型等高压政策并不少见。对付敌人越狠,短期内越能震慑对手、巩固统治,尤其是在满族兵力有限、又要吞并辽阔汉地的时候,这种方法显得“管用”。
不过,打天下和守天下是两码事。平定全国、稳定民心、治理粮食与税赋,才是长久之计。康熙在位后,随着局势趋于稳定,逐渐改变了单纯靠武力和高压维稳的策略。他意识到,要让汉人心服口服,单靠杀戮和压迫是行不通的。于是清廷开始借用并尊重汉族传统的政治合法性观念:把皇位讲成“天授”的位置,强调自己取代前朝是“替天行道”,这样既能维护自身地位,也能化解汉族精英与民众的抵触情绪。
展开剩余62%康熙对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态度,就是这种策略的典型体现。虽然朝代更替有其残酷一面,但康熙多次以礼祭拜、修缮明陵、公开称赞朱元璋的功绩,用一种“抚慰与正当化”并行的方式来巩固清朝的合法性。这样一来,大多数普通汉人看到的不是一个只会屠杀的外族统治者,而是一个懂得尊重前朝、能维持安定的“能干皇帝”。久而久之,许多人选择接受甚至支持清朝统治。
康熙对朱元璋的态度里,也掺杂了个人的理解与共鸣。两位君主在出身与为政上各有不同,但都体会过“皇位孤独”的滋味:当上皇帝后,责任重大、子孙纷争、朝局难安,这是任何帝王都要承受的苦。康熙看着明代史书和前朝衰落的教训,既有同情也有警惕——一方面以礼示人、以礼服人;另一方面借祭拜来震慑权臣,表明自己既能恩抚也能严惩。
当然,政治操作里常有例外。康熙时期仍然发生过清查、陷害和宫廷内斗的案件;另一方面,他对明陵的修缮、对朱元璋的礼赞,也确实在政治上起到了缓和民心、稳固统治的效果。历史上,朱元璋和康熙都留下了复杂的一生:前者白手起家、建立大明,后者经年征伐、巩固清朝版图。两人各有功过,后世评说不停,但他们在位时的选择与遭遇,确实反映了王朝更替中“以牙还牙”和“以礼安民”两种不同治理逻辑。
最终,封建王朝终归被历史进程推向新的阶段。康熙和朱元璋的争论、恩怨与成就,都会被时间压缩成史册上的几笔文字。至于功过是非,留给后人去评说吧。
发布于:天津市百胜证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