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人常说:“兵马未动,粮草先行。”
1934年10月,在第五次反“围剿”失败后,我党毅然踏上了艰苦卓绝的长征之路。几十万红军战士要吃要穿,要打仗要行军,这些庞大的开销从何而来?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,敌人掌握了税收,还有外国的资金支持;军阀则依靠掠夺百姓维持生计,老百姓苦不堪言。相比之下,红军既要生存,又要坚持革命信念,供给问题尤为严峻。
一、长征前的准备
在出发之前,中央苏区就提前展开了大规模动员。
1934年6月至8月,群众积极响应,筹集了铜八万多斤、弹壳一万多斤、子弹十四万发、白硝一万多斤,并统一送到兵工厂加工。工人们昼夜赶工,为长征制造了必需的武器弹药。除此之外,红军还准备了两万多床被褥、近十万斤棉花,以及二十多万双草鞋。为了应对行军过程中的伤病,还通过秘密渠道采购了大量药品。
展开剩余71%二、依靠群众的支持
当时地主和富农盘剥百姓,红军则坚持“打土豪、分田地”,没收官僚地主的钱财,并分给百姓。红军严守“不拿群众一针一线”的纪律,还帮助百姓修房、收粮。百姓见红军一心为民,便主动捐钱捐物支援。最终,红军筹得了上百万元银元、金银首饰和珠宝,收集粮食130万担。
值得一提的是,红军在长征出发时,还留下部分粮食给老百姓,剩余的才随军携带。与此同时,在毛泽民的领导下,财政部门通过挖掘民间财富、提前征收税收、扩大钨矿开采等方式筹集到了更多资金。
三、资金的保管与转移
毛主席对资金的分配极为慎重。一部分作为国家银行的基金运往瑞金,另一部分则秘密藏在石城县一座山洞里,还安排专人看守。为了迷惑敌人,毛泽民甚至在账目中用黄酒、白酒分别代替黄金和白银。
后来,红军第五次反“围剿”失败,部队不得不将这个“秘密金库”搬走。六十多副沉重的担子由两百多名运输员和百余官兵护送。路途艰难,许多战士因饥饿连行走都很困难,却仍然誓死保护军费,哪怕毛主席劝他们丢弃笨重的铸币机、纸张和油墨,他们也不肯放下。
四、红军币的发行与流通
长征途中,战士们历经磨难,抵达遵义时已是骨瘦如柴,身上津贴仅有一角三分,根本维持不了生活。恰在此时,红军没收了军阀王家烈的盐行。盐是百姓生活必需品,因运输不便价格高昂,许多人买不起。红军接管后,以低价卖给百姓,并以此为契机发行了“红军币”。
百姓用“红军币”买盐,红军则用它采购百姓的粮食和物资。这样,货币开始流通,战士们得以购买必需品,部队也获得了短暂的休整机会。
然而,红军币只是临时货币,如果红军离开,当地百姓手中的纸币就会贬值。为保护群众利益,毛泽东特意安排兑换工作,在重要路段设点,用银元、食盐和粮食兑换百姓手中的红军币。即便如此,许多百姓因舍不得红军,仍把红军币偷偷留作纪念。
长征不仅是一次战略大转移,也是一次关于生存与信念的考验。从筹备物资、依靠群众,到秘密转运军费,再到发行红军币,这一切都展现了共产党人面对艰难险阻时的智慧与毅力。
参考资料:
《红军长征时期发行的纸币》 作者:沙伟,《档案时空》
《长征路上的国家银行》 作者:魏协武,《延安文学》
发布于:天津市百胜证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